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于大地植根 同大河奔流 ——农民书法家马振印象

时间:2021-09-17 09:47人气:来源: 新农村客户端

受邀参加马振在洛阳龙门博物馆的书法艺术个展。马振的话语、情态、气质里,透着田埂上的自然味道。

爱说话的人不一定会说话。马振话少,可他是个会说话的人。马振说,练书法40年,他没走出家乡何庄村这片土地,他不改农民的身份,不是不能,是不愿。马振还说,,写书法的人内心永远追逐着自然之规律,追求着天地之大美。脚下这片土地,厚重、淳朴、生动,自不会放弃。

自有亮光照耀

一个痴迷于艺术的个体,一定有自己创造出来的心智王国,艺术的璀璨光芒,照耀着其前行的路,无论泥泞、艰辛或孤寂、平淡。

马振的家在何庄村。这个村位于黄河故道新乡市原阳县师寨镇(今平原示范区师寨镇)。村上 2000多口人。村子不远处是毛遂自荐典故中毛遂的故里。马振如今是村里名人,出名,是因为他如痴如狂写了40年的字。村上人说,写个啥,不当吃也不当喝的。马振说,书法是他的命,他可以一月不吃肉,十日不出门,不可一日不练字,否则,他会疯掉。

村上的小院里,有着繁杂忙碌的日常,可剥蚀不掉马振生命的灵觉。田地间,种着七八亩庄稼和蔬菜。农家少闲月,可临帖习字是马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笔墨纸砚自有魅力,吸引着马振的身心,也浸透在他周围的气息里,勃发着他的精气神儿。每天站在书案前,有夏季稻田吹过的风声,有秋天滂沱连绵的雨声,在深夜,还有远处黄河滚滚的涛声伴着他。他挥洒笔墨,与古人对话,从古人的笔墨里、神韵间、气象处汲取营养。多年来,正是源于近代的书法大家何绍基,马振对于书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执着前行的原动力。他在何绍基的书法里读出了更为宏阔的气象。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 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而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又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早年秀润畅达,有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信手拈来,臻炉火纯青。于是,马振书法的视野开阔了,境界高古了。

马振视何绍基的书帖为千古圭臬,亦步亦趋,精心钻研,认真临摹,,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也喜欢何绍基的“凉宵命酒,伏案围棋,明窗小楷,,击节高歌”的生活方式。马振追寻着何绍基的步履一直走来,不离不弃。 为寻到一本书帖,马振会到郑州书画市场串上一天。慢慢地他从何绍基的书法中,读出了品格,读出了风骨,,也读出了神韵,更读出了个性。

何绍基“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般的旷达,马振尤其崇尚。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书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颜柳欧赵、黄庭坚、赵孟頫、宋徽宗、米芾,凡是他能寻到的书帖他无一不反复琢磨,精心临摹,直到心领神会又得心应手为止。从认识到另一种认识,,有大的启悟,马振知足。

从何庄村到龙门博物馆

从黄河岸边的何庄村,到九朝古都洛阳龙门博物馆,马振走过心路的千山万水,整整走了半生。

不久前,马振的数十幅书法作品在洛阳龙门博物馆展出,惊动业界,,反响斐然。

他的小楷《般若波罗蜜经》清雅娟丽,灵秀中透出稚拙,俊逸里传达古朴,传承有道,造诣颇深。他的草书作品,既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有闲庭信步,又张弛有度,不越雷池,有循规蹈矩之严谨。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来,称得上“家”的书者灿若星河, 熠熠生辉。尤其在当下,艺术家、书法家、学者、教授能醉心于书道之寡,涂鸦作画附庸风雅的所谓书法家、老板、商人则如过江之鯽,但具正能参透书道之真谛,领略书法之风神,享受书写之幸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觉者曾有几何?

如今的马振仍然看书、拜师、交友。他深知,书法是学识修养的外化 。

肩挑着一家六口人的吃喝穿用的重担,负责着一个家庭沿着日常航道安全前行的重任,马振活在精神世界里。精神的马振比物质马振更有存在的价值,更有生命的乐趣,更坦然,,更自信。马振承认,痴迷书法,难免冷落老婆孩子,他们起初都不理解。 说一个农民要当书法家,做梦吧。我想做梦就做梦呗,有梦才有奔头儿。时间长了,家人由反对渐而认可。到今天全家人都爱上了书法,五岁的小儿子,已经正儿八经地投师学艺了。

马振学书法是上小学三年级时师恕平老师的一次鼓励,老师说:“全班同学中,马振的字写得最好。字就得这样写,撇是撇,捺是捺。纵然书体有千变万化, 这一点永远不要变。”从那时起,马振热爱上了书法艺术。马振近乎临遍了历代书法各种名家字帖, 真草隶篆样样娴熟自如,书法作品受到众多名师大家的首肯和社会的喜爱。十多年前,赵朴初曾欣喜而中肯地夸奖:小马书法苍劲有力铁骨银钩,很有何绍基的气象,不多见了啊。 赵朴初为马振在书法道路上执着前行增添了不尽的勇气和信心。

给自己写史

马振喜欢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英风豪气,也喜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超俗悠然。据马振的大女儿讲,父亲有幅定格的画面:黄河边的傍晚,捋着胡须的马振细眯着眼睛,,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在思索。 马振说,他随性而且随心而为,,目标笃定,但艺术之路走得很苦。有时做梦,梦见颜柳欧赵等大家,他们看了他的作品,扭头就走,留下了衣袂飘飘的背影,任凭呼唤,醒后沮丧万般。他曾想放弃,甚至绝望过,“古人的碑帖作品真天外神物,我愚笨鲁钝,,一辈子都学不出个究竟。习练日久,怎么觉得与他们的距离更远,学不了书法的精髓,倒不如退出艺术殿堂大门之外,少丢人现眼。”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对书法的虔诚与敬畏才使马振偶有绝望。其实,在浩瀚博大的中国书法文化面前,每一个书道中人都没有理由不谦卑。在书法的道路上,写是硬道理,没有铁砚磨穿的劲头,一切的虚张声势都是白搭。马振根植大地,坚守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方净土。

现在的马振,不但是原阳县总工会职工书法培训班的老师,他还在寒暑假组织少儿书法艺术班,教孩子们书法课。

声名渐起的马振,依然生活在那个黄河滩区的村子里,踏实而富足。在寻常笔墨里找一些不寻常的情趣,让书法有趣,有看头,有味道。这应该是书法的另一种境界,枯燥的书法终究不能成为艺术,呆板的书家到底也是书奴。有灵性的书法家永远会走在通往艺术殿堂的路上,马振能在万变的书法中找到不变的自己。他依旧写,不问结果。也许,,马振的书法会成为豫北黄河故道上的一个艺术符号,也许,他随性随心而为,书法艺术对他最大的意义是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些罢了。 “道可道,非常道”,用不同的欣赏角度看马振的书法时,的确能看出别样的情状与气象。不过,“人与青山已有约,性随流水去无穷。”书法艺术,对于马振不啻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曹道伟 舒娜)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农村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