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8月17日电 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近期联合开展的2022年江源科考活动中,新华社记者独家随队全程采访,同时借助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提供的卫星遥感数据,记录了江源之变。
“江源之水冰川来”
格拉丹东雪山是唐古拉山脉主峰,长江正源发源于此。姜根迪如、岗加曲巴等一条条巨大冰川犹如白色长龙,盘踞在群山脊谷间。
抬头,是皑皑白雪冰川;脚边,是冰雪融水奔流。厚厚冰盖嵌入山谷中,冰川融水随着河谷顺势而下,汇入长江源水系。
通过岗加曲巴卫星遥感图像可以看到,巨大冰川前沿形成一条条“冰舌”。冰川融水沿着河谷最终流入长江源水系,奔流而下汇入滚滚长江。
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全世界的大量淡水资源是以冰川形式储存,因此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长江源地区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区域之一,拥有大量冰川资源,形成“江源之水冰川来”的壮观场景。
青海省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源地区过去五年间的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到266.17亿立方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用水量419立方米。按此标准计算,长江源当前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相当于6300多万人一年的用水量。
“爱摆动”的江源河流水系
相较于长江干流“一条大河波浪宽”,长江源头河流则呈现“河床形态常变换”等特殊形态。
在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汇合的囊极巴陇,不同时期的卫星图像清晰显示,江源水系河道冲淤频繁,水流不断分汊又汇集,鸟瞰就像在大地上扎起许多小辫子。
从囊极巴陇卫星遥感图像拼版照片上,可以看出左上的长江正源沱沱河与左下的长江南源当曲交汇在一起形成通天河。南源当曲因经历湿地过滤,水体比沱沱河清澈。不同年份中由于河流水量不一样,因此摆动中的“辫状”水系也每年不一样。
“辫状”水系分布,成为江源独特的河流形态。科考队员、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周银军解释说,结合前期多方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干流形成已有数十万年,而长江源完整河流水系形成时间仅约两万年,“年轻河流的阶地、河漫滩发育不完整,河槽不明显,因此多呈宽浅、辫状形态”。
周银军说,在青藏高原上,江源河床下多是冻土,河水很难向下侵蚀。加上两岸没有山体形成自然约束,也不像平原地区修建堤防、护岸等水利工程,长江源地区河流水量大、水流快时,河道冲刷以横向变形为主,因此河床呈现千变万化状态。
“长江大保护,从江源开始”
受青藏高原暖湿化等因素影响,长江源区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土流失等问题逐渐凸显,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持续研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积极应对。
冬克玛底冰川位于长江源支流布曲源头。这条冰川过去在20年里逐步退缩分成大、小冬克玛底两条冰川,成为长江源冰川退缩的典型代表。
从冬克玛底冰川不同年份卫星遥感图像可以看出,在2011年冬克玛底冰川还是一个整体,此后就陆续分为大、小冬克玛底两条冰川。红框区域内变化,说明两条冰川末端之间距离逐渐拉大,处于消融退缩。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显示,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山地冰川消融加速。其中长江源区大、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这两条冰川末端分别退缩了10.1米和15.7米。
“江源打个喷嚏,长江都要感冒。”江源科考队员介绍,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状况关系和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需要在全社会提倡“长江大保护,从江源开始”理念,推进长江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更多人来关注江源、保护江源。
统筹:张书旗、山旭
记者:李劲峰、肖艺九、陈杰、田中全
终审:于卫亚
编辑:马知遥
遥感与数据技术:谷宁 郭超 李东泽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华社青海分社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 新华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重庆北碚:山乡美如画
这是8月16日拍摄的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是平村一带景象(无人机照片)。 时下,重庆市北碚区...(24550)人阅读时间:2022-08-17浯溪碑林:千年胜境里的时空对话
北宋崇宁三年春,风中仍残留着冬日的寒意。年近花甲的黄庭坚,再次遭到贬黜。踏上一叶扁...(24914)人阅读时间:2022-08-16静宁县深沟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喜看乡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时代的呼...(31444)人阅读时间:2022-08-16走进县城看发展丨云南弥勒:触摸“石头
新华社昆明8月15日电 题:云南弥勒:触摸石头地的绿色脉动 新华社记者王明玉、郑博非、曾维...(21590)人阅读时间:2022-08-15奋斗者·正青春|“庄稼汉”周雷:为水
新华社武汉8月15日电 题:庄稼汉周雷:为水稻育种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周雷呢?...(27232)人阅读时间: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