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崇信县:脱贫村里“牛”事多

时间:2022-09-06 16:21人气:来源: 中国甘肃网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走进崇信县锦屏镇姚洼村,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田野山间,一条条平整蜿蜒的小道像幸福的链条肆意延展,每个人都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之中。 

  就在十年前姚洼村可是锦屏镇三个贫困村里最穷的一个村,全村143户人家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超过了八成,村里每年只有嫁出去的女儿,却没有娶进来的媳妇,回想起过去,今年82岁的老汉关浩杰摆摆手说道:“像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啊。” 

  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主任黄建文如数家珍:“村里这几年的变化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发展窑洞养牛产业。” 

  2014年精准扶贫拉开大幕,姚洼村作为全县15个贫困村之一,各项政策资金优先给予倾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了脱贫“摘帽”的先决条件。 

  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在2016年全部落实,还集中对25户群众实施了整体搬迁,45户群众进行危房改造,建起了新农村和文化广场,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2017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姚洼村建成了全县首个窑洞养牛基地,并成立了红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崇信县伊顺祥牛业公司签约,投放基础母牛50头,按照“寄繁代养”的模式利用废弃窑洞发展红牛产业,扩展群众增收门路。“村民搬到新房里,红牛拴进窑洞里”。 

  随着崇信县加速推进红牛全产业链开发,扶持红牛产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姚洼村又迎来了一次政策机遇,今年,村里在原有20孔窑洞养牛的基础上,又维修60孔老旧窑洞,完善了养殖小区内各项基础设施,扩大了合作社养殖规模,为进一步带动群众发展红牛产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万全今年64岁,全家只有他1人。自从村里的窑洞养牛基地建成后,他与合作社签订领养协议,领了个牛犊自己喂养。半年后牛犊被基地称重购回,他赚了4800元。老人高兴地说:“有合作社的人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又不用愁,今后我年年都要领养牛犊。” 

  今年57岁的张义生,是姚洼村最早养牛的村民之一。从最初的1头耕地牛,发展到现在的15头产业牛,一家5口,靠养殖红牛脱了贫、致了富,今年还买上了小汽车。“养一头牛能补1000元,现在脱贫不脱政策,我们还能继续享受政府的支持。”言语间,老关很知足。 

  从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到现在的牛产业发展大村,在姚洼村的十年里像黄万全、张义生这样通过发展养牛产业富起来的人不在少数,姚洼村从10年前的30多头牛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头,养牛收入也从2013年之初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万元左右,增长了10倍。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甘肃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