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望绿亭中见新绿

时间:2022-08-18 01:00人气:来源: 青海日报

   8月12日,笔者走进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面积达4000公顷的沙漠绿洲。向沙漠腹地望去,宛如棋盘的沙障草方格在沙地中铺展延伸,犹如一张从天而降的大网将黄沙牢牢锁住。微风轻抚、绿意醉人,漫漫黄沙之上,那奋力向上,努力吸收阳光雨露的绿色植物,已是蓊蓊郁郁、苍翠欲滴。 

   坐落在观景台旁的小亭子也格外引人注目,牌匾上“望绿亭”三个大字别具一格,两旁写着“蓝天碧水生态文明千秋岁,林绿草美科学发展万年长”的对联。如今,亭内的盎然绿色与生机已然展现并诠释了,勤劳的海晏人民科学的防沙治沙成果,以及向这片土地倾注的所有不懈努力和无悔付出。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并不是满眼皆绿的悦人美景。受到地理、气候因素以及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这里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减少的景象,甚至河道出现季节性断流,克土沙区也以每年5米的速度向东蔓延。那时,海晏县当地沙漠化面积曾一度达到66.2万公顷,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据海晏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马文虎回忆:“那时候,尤其是每年春冬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铁路、公路部门每年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清沙护路。沙漠化面积的逐年扩大已经严重威胁到青海湖周边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为有效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为同类型沙区的治理做出了一个成功且实用的典范。 

   “以往造林时存在树种单一、治沙模式简单、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从2010年开始,我开始探索草格沙障固沙加植苗造林的实用新技术,并采用乌柳、柽柳、青杨、柠条等乡土树种代替常用的沙棘进行治沙造林。”马文虎表示,此技术的运用使苗木成活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保存率达到80%以上,为大范围推广治沙造林打下了基础。 

   此外,马文虎还大胆从辽宁引进樟子松,有效提升了沙区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填补了青海湖东北岸高寒沙区无常绿乔木树种的空白。“通过采用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治沙方法,以及培育和营造沙地柏、乌柳、柠条等乡土树种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对建设区流动沙丘起到了固定作用,有效提升了沙区林草植被的覆盖度。同时,我们不断调整沙区生态治理方法,积极采用‘封、造、护’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马文虎表示。 

   “你看,经过多年治理,克土沙区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沙区植被不断增加,茫茫沙海变成了绿洲,这里就是我们青海的‘塞罕坝’!”马文虎看着这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生命之洲”,眼里满是喜悦。 

   据不完全统计,沙漠化治理累计投资达2.1亿元,累计完成沙区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等9.3万公顷,沙区林草综合覆盖度达30%—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85%以上。 

   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封育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银露梅等天然植被蓊蓊郁郁,人工种植的林木长势良好,封育区边缘地带形成了一条锁边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青藏铁路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福祉。 

   马文虎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青海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海晏县‘一城五业’‘全域生态’发展格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把保护现有沙区林草植被作为防沙治沙的重点,从过去的‘以治为主’转变为‘以防为主’,把全面保护和重点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推进沙漠化土地治理进程。”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青海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