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阜南的美“蒿”生活

时间:2021-11-29 11:58人气:来源: 人民网

  11月底的皖北,寒意渐浓,但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芦蒿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将芦蒿收割、捆扎,让丰收的喜悦伴随着鲜嫩美味的芦蒿走进千家万户的饭桌。

  大家都知道芦蒿价格不便宜,却很少人知道其真正的含“金”量。在阜南县新村镇,当地村民报出数字:一亩芦蒿一年净赚近两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当地种植芦蒿多年,从没发生过亏本,这里的芦蒿一直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前不久,“新村芦蒿”还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新村芦蒿凭什么“一枝独秀”?

  面对提问,阜南县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给了答案:“这里芦蒿卖得好,在于解决了‘谁来种、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

  新村镇地处阜南县的最北边,在几年前,多数新村人还种着生姜、西瓜、南瓜等普通经济作物,亩均收入千余元,集体收入也是捉襟见肘,一度被称为阜南的“西伯利亚”。

  在2015年成为镇党委书记后,张亮一直寻找适合新村的致富路。在走访中,他发现镇里有十几户居民种植芦蒿,总共面积不到100亩。虽然种植规模不大,但是十几年来,蒿农从来没有亏本,甚至还靠着卖芦蒿盖起了二层小楼,这让张亮眼前一亮。

  原来,其实早在20多年前,新村人就开始种植芦蒿,亩均效益很可观,是传统稻麦收益的5至10倍,但小户经营、粗放管理、品种繁杂,让农户渐渐丧失信心。

  但张亮认为,有着良好的种植历史和群众基础,再加上市场前景广阔,“寻找致富路,首选种芦蒿。”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重振芦蒿产业,答好“谁来种”问题,当地的做法是,党员村干部带头,种植协会带动,大户帮助,让农户唱主角。

  与过去村民自己单打独斗不同,现在的芦蒿,从种植到技术、销售和质量监管,都有当地的芦蒿种植协会指导,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培训。

  “最初为鼓励种植芦蒿,政府给我们新种植户每亩200元奖补,老户带新户给予每亩100元奖补。现在政府以每亩400元给留种苗户补贴,还帮着办理小额贷款,协会在建棚、生产、销售等环节跟踪服务,让我越种越有信心!” 新村镇农民孙洪涛说。

  而要解决“怎么种”问题,新村人从技术、品质等环节,着力攻克。

  当地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在育苗、栽培、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同时,还发展起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先进设施农业。这让原本一年三、四茬的芦蒿,一下子变成了一年六到八茬。

  如今在整个阜南县,全县芦蒿种植面积发展到17000多亩,带动大约1.5万多农户,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围绕“怎么卖”的难题,新村人也曾经吃过亏。

  去年疫情期间,因为交通管控,导致阜南县新村镇的芦蒿种植一度滞销。

  吃一堑、长一智。于是今年年初,张亮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地头保鲜库建设项目,通过建冷库,延长芦蒿的保鲜期。

  如今,看着身旁已经投入使用的冷库,新村镇芦蒿种植大户张文宾再也不用担心滞销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芦蒿采收后在车间进行加工,打造成市场上畅销的“精蒿”,按照不同品级分类销售,可以实现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阜南县,建冷库、搞加工、延产业链……一套组合拳,让细嫩的芦蒿彻底变成了“绿金条”。

  现在,张亮瞄准了下一个目标:芦蒿种植面积达到30000亩以上,力争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级“芦蒿小镇”。而如今的阜南,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家家种芦蒿,生活节节高。”这是阜南县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更寄托着当地居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