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红薯老产区迎来新“薯”光

时间:2021-11-15 14:23人气: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小高庙村的一块红薯田里,刚刚收获的红薯整齐地码放在地头,不少村民前来看稀奇。

  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红薯让人看花了眼。看了半天,72岁的郭永亮也就认出了两种红薯,那是当地的主栽品种。

  仔细翻看了许久,郭永亮发现有一种红薯比自己家刚收获的产量高了不少。这种红薯在小高庙村种了100亩,是河南省农科院专家专门种植的,这也是吸引众多村民前来观看的原因。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郭永亮嘴里说着,拿起了一个红薯,“现在可不一样了。”

  郭永亮经历过吃不饱的年代,那时候一季红薯半年粮,是活命用的,现在,他家种的8亩红薯,是卖钱提高收入的。

  对此,祥符区农业农村局董海英研究员有另外一种说法,红薯虽属粮食作物,但在当地,被称为粮食中的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一项来源,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经济支柱。

  红薯成了好东西。但到底好在哪儿?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薯类研究室主任杨育峰说,红薯现在可是保健食品。

  作为一种营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红薯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磷、钙、钾、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根据科学家的分析,红薯蛋白质的含量是大米的7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3.5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糖、钙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

  “红薯富含的这些营养元素,使其具备了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多种作用。”杨育峰说,因此,现在红薯备受青睐,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产业之痛被“累坏”的红薯

  与郭永亮一样,开封市祥符区的农民,近年来纷纷开始种植红薯,全区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万隆乡的种植面积约8万亩。

  “红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杨育峰说,大致分为淀粉性、鲜食型和兼用型等,近几年还发展有叶用型和观赏型,其中鲜食型还细分出了适宜蒸煮和烤制的不同类型。

  祥符区出产的红薯主要是鲜食型,这里种植的红薯产量高,薯形也更好,是远近闻名的好红薯产地,这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沙土地。

  从红薯传入中国、走进中原地区,祥符区便开始种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快速发展却是近十几年,大概5年前,进入发展高峰,面积不断扩大。”董海英说。

  种植带来的高收益,是祥符区农民纷纷投入红薯种植“大军”的原动力,仅万隆乡一地,从事红薯产业的合作社就有50多家。

  红薯种植红火之下,却也隐藏着风险。

  红薯种植并不复杂,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也相对较高,问题出在红薯本身。杨育峰介绍说,连年种植红薯,容易造成连作障碍,主要表现就是田间病虫害加剧,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在小高庙村建立示范基地的原因,也是郭永亮等村民关心的大事。

  郭永亮心里清楚,克服红薯连作障碍的关键措施,就是用上脱毒苗。但问题是,市场上售卖的脱毒苗,质量参差不齐,花高价也不一定能买到好的。相较市场上的各种脱毒苗,他更信任科研机构提供的苗。

  事实的确如此,根据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国家甘薯研究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等专家的测产,试验基地内的普薯32的亩产为3346.7公斤,明显高于当地水平,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郑红23等新品种生长表现良好,无病虫害发生。

  爬坡过坎技术集成专家协同,给产业“推一把”

  一直关注祥符区红薯产业发展的董海英,用“爬坡过坎”来形容当地的产业发展。“是时候该给产业提升一下了。”

  2020年,河南省农科院牵头的新一轮院县共建工作启动,祥符区成为共建地之一。摆在农业专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找产业难题,给出解决方案。

  在把脉问诊阶段,河南省农科院加工所、粮作所的专家,以当地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经过深入调研,将红薯这一特色产业纳入焦点,制定了甘薯绿色高效生产、安全贮藏的目标,联合省市县三级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就祥符区红薯生产来说,首先就是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杨育峰说。

  与郭永亮等村民的想法不同,在专家眼里,克服连作障碍,绝不仅仅是采用优质脱毒苗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的针对性技术规范。

  从脱毒苗入手,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联合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开展脱毒及快繁技术研究,立足服务当地,培养一批优质种苗,结合水肥药一体化滴灌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为种植户提供全面、全程技术服务。

  种得好让祥符区的红薯产量更高,但专家并不满足于此。依托于种好,还要更进一步,让红薯卖得更好。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