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叶榭镇,上海规模最大的獐扩繁基地,近日完成了首批獐的野化过渡研究,10只獐离开原来的“家”,进入新划归的300亩野放训练基地,也为更好地回归本土自然环境做准备。野生动物的保护事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经过多年有效保护,獐如今在上海实现种群恢复。
獐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上海本土物种,却在100年前“消失”。记者了解到,19世纪80年代,獐曾广泛分布在青浦、奉贤等地,后由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猎,自上世纪初绝迹。
这片位于黄浦江源头的生态涵养林,是松江林业部门作为样板开发的近自然混交林,也是獐的生存家园。松江区林业站分管副站长蔡峰告诉记者,2006年上海市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狗獾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意在形成本土物种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填补因人为因素破坏的空生态位,维持和恢复上海地区自然生物多样性。
从2009年基地引进了第一批40头獐,如今,这里已经扩繁至近80余头,高峰时达到200头左右,并成功引种至上海市其他区域。
首批进行野放训练的“先遣部队”,是从原来的繁育基地,按照公母比例进行遴选的。“通过繁育基地保持种群数量稳定的同时,恢复野生种群是野生动物保护最终的落脚点,而放归自然环境之前的野放训练是实现野生獐种群的关键步骤。”蔡峰说,经过严格遴选,最终从现有80余只獐中挑选出10只,组建了这支野放“先遣队”。
为了保证10只獐的顺利野放,研究基地主要通过安装公共视频设备和跟踪监测项圈,在不打扰的情况下,观察放归个体的活动状况,对它们的行为、活动特征等全天候监测与跟踪。“通过观测,了解獐的栖息、觅食习惯,了解它们是不是适合这个环境,从而为真正野放的生境选择作参考。”蔡峰说。
将一定数量的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可重建或复壮野生种群。为提高野放的成功概率,松江区林业部门在原来的繁育基地南面,规划建成了300亩的野放训练基地。相比原来的繁育基地,目前,这称为“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的地方,不单是面积上的扩张,而且是对原来功能的补充完善,突出了基地对獐的野化训练功能。基地内模拟自然生长环境,通过投放一定比例的公獐和母獐,种植食源性植物,脱离人工饲养等措施,实现獐回归自然前的野化训练。
“我们用了多年时间来恢复獐本地种群,可能还要用更长时间,让獐真正回归家园,而不是让它们一直生活在围着栏杆的繁育区里,这是我们保护工作者要做的。”蔡峰说。
广西糖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3月1日,记者从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广西糖业部门明确“奋战一季度、加力...(15985)人阅读时间:2021-03-03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实施“三增行动”稳定
一是压实责任增面积。签订责任书,全面实行“田长制”和“网格化”管控机制,确保年内粮...(14546)人阅读时间:2021-03-03即墨区:小麦春管正当时 农技下乡助增收
一场春雨过后,小麦已经抽出绿芽,3月1日,在青岛市即墨区移风镇的麦田里,区农业农村局的...(16000)人阅读时间:2021-03-03云南省农科院精选推荐十大“硬核”品种
2月26日,省农科院发布2021年“科技引领乡村振兴十大品种、十大技术成果”,将更多科技成果...(16677)人阅读时间:2021-03-03永仁县:大力发展晚熟芒果产业
永仁县强化科技措施示范引领推广和落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晚熟芒果产业。截至2020年底,全...(15391)人阅读时间: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