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双保”守护首都“菜篮子

时间:2021-02-03 15:34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

  春节将至,但与以往不同,今年各地提倡“就地过年”。北京作为流动人口超大城市,全市蔬菜供应能否保障在京过年市民的需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首都“菜篮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本地蔬菜生产和供应正迎来一次重大考验。

  “我们每天上市不低于10个品种,产出2万多斤有机蔬菜,通过商超和自有平台供广大市民采买,并且坚持惠民价格,保障首都市民吃上放心安全、价格合适的优质安全蔬菜!”站在长势旺盛的蔬菜大棚里,北京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王俊充满底气地说。据介绍,目前合作社的设施蔬菜生产已经进入旺季,400多栋蔬菜大棚正源源不断向市场供应各种新鲜蔬菜。

  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北京“菜篮子”基地做好春节稳产保供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北京正全力做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和质量保证。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超过54万亩,日均产量约2800吨,为今年蔬菜稳产保供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蔬菜绿控基地严格按照生产标准,保证蔬菜质量,源源不断向市场供应“放心菜”。

  战疫情不误农业生产 扭转蔬菜生产下滑局面

  保供应就是保民生,促稳定就是促和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近期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寒潮天气的不利影响,市农业农村局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树立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多措并举。

  “我们及时向各区下发了《关于应对疫情和不良天气 持续做好蔬菜生产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劳动力在岗在位,做好农用和防疫物资储备,提前谋划产品销售和调运保障,加强异常天气的防范。”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市重点围绕防风和保温做好设施蔬菜生产管理,建立了蔬菜生产信息数据和工作动态报送机制。

  同时,组织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技术指导,近两个月来,累计下乡指导107次,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73个,涵盖了12个区的113个生产点,面积1477亩;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发放技术指导意见10个;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等实地调研8次,为北京市当前蔬菜生产供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必需品运输畅通,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印发<疫情期间北京市涉农企业物资物流运输临时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截至1月20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累计为全市69家涉农企业办理转运证明188张,涉及车辆519辆,积极打通流通梗阻,全力保障农产品和农业物资正常流通秩序。

  为强化“储菜于地、储菜于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前谋划设施农业未来五年发展方向,提高蔬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据介绍,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超过130万吨,比2019年增长20%以上,扭转了蔬菜生产连续多年下滑局面。2021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落地,细化年度蔬菜生产任务,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全市蔬菜产量大幅度增长,达到156万吨左右,实现首都“菜篮子”蔬菜产品生产开门红。

  合作社稳定生产 助力首都蔬菜市场持续供应

  隆冬时节,北京的清晨天气格外寒冷,早上7点半,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小区的组长加丽华就进入大棚,开启了每天的巡视工作。

  “我们种植的蔬菜多,每天任务比较多,有的需防虫、有的要授粉、还有的要采收。最重要的是要巡视蔬菜生长有没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马上反映给技术员。”加丽华告诉记者,合作社内设有植物诊所,植物医生每周一次到棚室内巡诊,发现问题可扫描二维码进入“一卡通”,现场开处方。

  站在占地1.5亩的蔬菜大棚里,记者从入口处几乎一眼看不到头,满眼都是绿油油,棚里温暖如春、干净明亮,空气里尽是泥土和蔬菜的香味,令人很快忘记室外的寒冬天气。

  “瞧这芹菜,长得又大又嫩,指甲一掐就出水!”加丽华大姐随手拔起一颗芹菜,自豪地说:“今天这一棚全部采收,下午四点超市的货车来拉,市民当天就能买到我们种出来的新鲜有机菜!”

  据王俊介绍,合作社现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分为三个生产区,全年种植30多个蔬菜品种,主打番茄、黄瓜和韭菜3个品种。目前,合作社已形成每日持续稳定的蔬菜供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