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贵州】新起点上的勃发——乌蒙山区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速写

时间:2021-07-19 12:27人气: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王新明、初杭、潘德鑫

立夏以来,经历多轮强降雨的贵州乌蒙山区,迎来难得的好天气。

上午10点多,毕节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田间地头的树荫底下,就已经有不少休闲纳凉的村民。

“要是再热点就好咯。”村民张祥云却和大家想的不一样。不是她不怕热,而是温度再高些,家里的100筐红托竹荪就能更快“开伞”、更早上市卖钱了。

张祥云家住房是农村常见的二层小楼,一楼走廊和最左侧房间摆着不少种有红托竹荪的黑边塑料筐。筐内盎然勃发出不少褐色菌蕾,过不了几天就能上市了。

 【贵州】新起点上的勃发——乌蒙山区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速写

张祥云在贵州毕节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家中查看红托竹荪长势(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种竹荪不费事,都是手上的活,第一茬还没收完,已经卖了1000多元。”张祥云告诉记者,红托竹荪一年能收三茬100多斤,每斤价格50元左右。

湾箐村2018年整体脱贫。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2020年起,湾箐村投资400万元发展起了红托竹荪产业。除传统的林下和大棚种植,村里还发动张祥云这样的农户利用闲置房屋进行室内居家种植。既可以种在闲置的房屋里,还能种在院坝里、阳台上,红托竹荪成为湾箐村村民增收的“阳台经济”“室内产业”。

“红托竹荪是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湾箐村村支书李金玉介绍,为改变群众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的状况,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竹荪产业,菌种培育可实现利润750万元,每天还可为50多人提供务工岗位,人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而70个种植大棚每年的纯利润近10万元,村民能从中分红近7万元,村集体能得1万元,2万元留作发展和风险基金。

 【贵州】新起点上的勃发——乌蒙山区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速写

村民在贵州毕节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一处种植大棚外装箱栽培红托竹荪(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不仅湾箐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在甩脱了贫困帽子的乌蒙山区,越来越多的村庄有了自己的合作社、集体资产,这得益于毕节市统筹实施的“四个留下”: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位于毕节市城郊的金海湖新区归化街道常丰社区,曾经信访问题突出,如今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常丰社区由乱到治的奥秘就在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群众的腰包鼓了,支部腰杆也硬了,遇事不再愁喊不动人。”社区支书董晓丽介绍,近年来通过将集体资源资产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折合937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发展了蔬菜、经果林、休闲度假等产业。

毕节一些村庄过去曾是软弱涣散村、“空壳村”,基层干部常常愁容不展。然而记者近日所到的村庄,基层反馈着新气象:有的说,村民收入至少翻了一番;有的说,村干部学历越来越高;有的说,过去讲产业用时“半根烟”,现在可以“讲半天”;有的说,村集体经济收入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

毕节市的统计数据印证了大家的话:截至目前,毕节市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5183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29个,覆盖农户共74.4万户300余万人;村集体资产总额73.2亿元,村均资产超过200万元。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