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记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孙兴勇的服务坚守传承

时间:2024-04-15 15:50人气:来源: 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

初见:我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我们的军营驻扎在河北保定于家庄一个靠近乡村的地方。从军营望去,时常可以看到村中的缕缕炊烟。那时,我对乡村的想象是平静的生活、广阔的田野、带着柴火香的农家饭菜……

2021年7月,我走进简阳市镇金镇牌坊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融入乡村。

我才发现,村中的生活远不止于过去的想象。

有些人的生活,比我想象中更加艰难。72岁的徐耀金是村中的“特困户”,还记得第一次和他见面,徐耀金从外面一瘸一拐地走进屋,脸上全是淤青。村干部告诉我,他一直独身一人,又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因为无人看顾经常在外面摔跤。我听着,心里酸酸的。

有些人的生活,比我想象中更加顽强。40多岁的刘方成是残疾人,有一条腿完全废掉了。但是他不愿靠救济过日子,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自己靠着另一条腿四处打工赚钱。我看到那个歪歪斜斜还一直在赶路的背影,充满了敬意。

有些人的生活,比我想象中更加闭塞。那一天我去村民赵德洲家中走访,刚一进门,就看到赵德洲半倚在凳子上,一个劲地喊着痛。他的腿上有一处血淋淋的伤口,触目惊心。我忙问他是怎么了,原来赵德洲常觉得腿痛,却不愿意去医院检查,而是找到一个私人小诊所拔火罐,没想到因此让自己受了很严重的伤。正是夏天,伤口很快发炎,痛得他吃不好、睡不着。不仅如此,赵德洲还指着妻子对我说:“她眼睛不好,估计快要成盲人了”。我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赵德洲妻子的一只眼睛因伤已经看不见了,另一只眼睛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视力模糊。但是为了省钱,她不愿意手术。这是一对典型的农村夫妻,他们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对于相关福利政策也混淆不清。

那一天,我拨了无数个电话,向在残联工作的朋友请教60岁以上免费进行白内障手术的相关要求,向村干部核实免费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指标,向赵德洲夫妻和他们的子女反复科普相关情况,同时联系好医院在第二天给赵德洲的妻子检查眼睛。

从他们家中出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

站在院子里,我想到了在牌坊村接触的很多很多老百姓,那些独身的老人、那些身体残疾却为了生计奔忙不息的人、那些缺乏基本医疗常识的人、那些不够了解国家政策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具体的,我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我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村中条件困难的老人募集了一批冬衣,看到他们颤颤巍巍穿上厚厚的棉服,然后一个劲地对着我说:“暖和!暖和!”我的心里,真的说不出的高兴。

后来,我们驻村工作队把下社入户列为了一项常态化工作,时常和帮扶单位一起,为家庭情况困难的老乡送去米面粮油,我还自己出钱给一户困难的人家购买了医疗保险。

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真真切切地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改变老乡的生活,我们村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

产业:从0到1走出一条路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但村中却仍存在土地撂荒问题,很多留在家中的老人年事已高,没有余力耕耘土地。到底怎样才能把国家的部署落到实处,同时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呢?

经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讨论,我们决定聚焦优质水稻,在牌坊村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共享发展收益。

2022年,这项工作正式铺开。

让我没想到的是,村民们并不支持,土地流转成了第一个大难题。有的老百姓不相信撂荒地能够种出好庄稼,有的老百姓担心流转后拿不到承包金而疑虑重重。于是,我们到群众中召开大会、小会不下二十余次,不厌其烦地入户做工作,宣讲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表达一定要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那段时间,我的嗓子常常是沙哑的,晚上回到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可喜的是,一次次的沟通终于打动了大家。我们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有序推动了土地规模流转,复耕复垦后基本实现百亩连片,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创造了条件,也有效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土地撂荒问题。

但从0到1的开拓之路并不顺利。7、8月正是稻谷生长的关键期,简阳市却遇到罕见的高温、缺水,给水稻生长带来巨大的挑战。每天看到毒辣的日头,我的心里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挠。集体经济里有太多老百姓的希望和信任,我们必须坚守产业振兴,也必须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于是,我带头上山“找水”,通过疏浚淤堵河渠,引导水库的水抵达田间地头,从而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尽一切可能确保水稻正常生长。那段时间,在每日超40℃的高温下,大家常常从日头正盛一直干到夜深人静。每天的衣服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重重的疲惫感常让我有些泄气,但一想到那么多老百姓的信任,便觉得再难也要坚守下去。

克服重重困难,今年9月,牌坊村的水稻终于获得丰收。我牵头带着大家多方联系,全力拓宽“牌坊大米”市场销路,累计争取到超2万斤大米订单。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开门红”!

反思:多线并举推动乡村振兴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村中的蓄水池很多是废弃的,这让我们常要从远处找水,无法实现就近灌溉。同时,在挨家挨户争取土地流转时,我发现有一部分道路仍然崎岖难行,无论是驱车还是步行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于是开始反思,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为此,我和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一起,多次实地勘测、评估村中基础设施现状,反复测算资金需求,按照流程和要求,向相关上级部门争取到了修复资金。

现在,村中的道路正在修缮,一想到以后村民不用再那样小心翼翼地挤在小路上,我的心中便是油然而生的幸福。同时,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村中蓄水池的修复工作,尽一切可能在今年年底内完成修复,进一步满足灌溉需求,为老百姓发展农业、增加收益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做了什么,老百姓都是有感知的。很多时候在路上遇到他们,就能听到爽朗的笑声,他们会热情地打招呼:“孙书记,又来看我们啦!”有一个特困户叫王双全,每次我去他家,他都拉着我不停地说:“共产党真的好!共产党员真的好!”一边说一边开心地大笑。

那样的笑容具有独一无二的感染力,也带给我难以言说的动力和感动。我忍不住想到更多牌坊村的村民,他们在暮春谷雨时育秧插秧,在高温酷暑下协助我们耕耘管理,在今秋疫情下和我们一起抢收归仓——牌坊村的发展,是为了他们,而发展依靠的最坚实的力量,也是他们。

能不能把这样的笑容和力量记录下来,形成牌坊村独有的“文化”呢?我忍不住又陷入沉思。

和村里的年轻人一商量,我们邀请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到村开展“一笔一梦绘乡村振兴”活动,将村中年久的墙壁装饰成牌坊村独有的墙画。墙画主题聚焦“水稻”,以“插秧”“生长”“收获”三个场景,表现全村发展优质水稻、壮大集体经济的努力耕耘,以鲜亮的颜色表达全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蓬勃朝气,用丰收的场景寄寓所有村民对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好生活的深情期待。

现在,这一面宽阔的文化墙成为了村民喜欢“打卡”的新晋“网红地”。美丽的墙画点缀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激励着所有人用劳动去见证丰收的明天。

“今日头条”以“幸福简阳美在文明”为题,报道了牌坊村的文化墙。与此同时,根据村民的需求,我们开始在村中修建更多利民设施,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7座休闲亭,覆盖不同的村社。很快,村里的老人们将会拥有一个休闲相聚的好地方,他们可以在孤独或劳累时,倚着斜阳坐在亭中,点上一支烟,泡上一壶茶,邀上几个老友,或是和邻里乡亲共话桑麻;而来往奔波的人们也可以在那里歇脚休息、遮风避雨,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无论外面风大雨大,牌坊村都是一处永远的家。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让村民拥有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都是为了让他们脸上的笑容绽放得更加灿烂。在推动产业振兴的同时,我们在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之路上也在不断踏下更坚实的足迹。

防疫:真正的“服务心”

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一次打破了村中的平静。

这一次,牌坊村需要独立承担全员核酸检测的任务。

事出紧急,但村里从来没有自行组织过覆盖全村的核酸检测,如何穿防护服?如何搭建检测通道?检测好的标本怎么送呢?所有问题全是第一次面对。尤其村中居民的房屋,很难做到像城市小区那样风控,那时,我们完全无法确定到底多少人有感染风险。于是,我立刻接受了“紧急培训”,和村支书配合,迅速调集志愿者在本村六个出入口以及密接人员所在小组入口处设置交通卡点,按照“只进不出”原则严控人员流动,同时合理设计检测动线,确保受检人群单向流动,在保障现场秩序的同时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那段时间,我吃住都在村里,每天清晨6:00起床参与布置核酸检测现场,晚上带医务人员去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一一采集核酸。家人自然是担心的,但是他们知道服务于民、坚守岗位是我应该做的,所以也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当时进行核酸检测时,出现了一个突发情况。一般来说,只要扫“健康码”就能完成登记。但是在农村,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还有很多老人不记得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老人急,我们急,排队的人更急,怎么办?

后来我们一起想出办法,发动每一个社的社长,先收集好老年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再在核酸检测区专门设立一个登记台,不会用手机、记不住身份证号码的人先到这里来,由志愿者帮忙把相关信息写到一张纸片上。他们把纸片出示给登记员,再由登记员手动录入。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后来的核酸检测变得顺畅了很多。

这一件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为民服务”的意义——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更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不仅要考虑想要带给老百姓什么,还要考虑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为他们做好服务,结合他们的情况,解决他们的难题——这是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

传承:将乡村振兴薪火相传

工作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

无论是我们村里90后的年轻干部,还是我们的驻村选调生,他们工作都很努力,有比我们这一辈人更高的学历,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想未来,应该是属于他们的。

愿为树木做底肥,化作春泥更护花。现在,我经常带他们一起下社入户,把自己一直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细细地讲给他们听,每当他们有好的想法时,我会毫无保留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并支持他们去大胆尝试。

我希望等我驻村工作结束时,他们能在牌坊村接过“乡村振兴”的火炬,等他们驻村工作结束时,能把这把火炬带给更多人。我们一起,接力将“乡村振兴”的精神传递下去。

10月16日,我和村干部们一起观看了二十大的直播。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宣誓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响起时,我激动地鼓起掌来。

那一刻,我想起了一群老人拿着温暖冬衣时的笑容,我想起了稻谷丰收时大家的欢呼,我想起了在文化墙前散步的男女老少,我想起了防疫时鲜红的志愿者衣服……

我相信,我将一直保持为老百姓服务的鲜活初心;

我相信,我将一直坚守“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

我期盼,这份初心与使命将在驻村干部们手中薪火相传。

我更知道,我的乡村振兴故事,仍在继续……

 (孙兴勇)

供稿: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成都公积金管理中心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