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摭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3-09-14 17:00人气:来源: 新农村客户端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不得不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震的作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反之亦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人类发展史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复活节岛的孤寂、楼兰古城的衰落等都令人扼腕叹息,而工业文明带来的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更让人触目惊心。当这种人类干预自然带来的不当后果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受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也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不乏生态智慧,古人在追求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一是强调要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管子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儒家和道家都把“鸟鹊之巢俯可窥”作为衡量仁政和“至德之世”的重要标准。二是强调顺应自然,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农耕文明谋求永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顺天时、尽地利”。《易经》乾卦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孟子对此也有经典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是强调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的平衡发展。古人基于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对滥用自然资源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反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为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告诫人们钓鱼时不可一网打尽,归巢的鸟不要随意射杀,捕猎不能赶尽杀绝,要给动物以繁衍生息的机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让传统的生态智慧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不仅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原则指南,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1973年8月,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7年5月发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但相比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当时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走出了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首次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此,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深入实施六项重大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冯振  卢永洪)

供稿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中心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农村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