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北京:科技赋能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时间:2022-12-05 21:54人气: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民网北京12月5日电 (李博)“科技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北京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说。

构建完整开放的环境科技体系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气、水、土污染来源与治理,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汇集在京科技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突破技术瓶颈,循序渐进提供解决方案。

市生态环境局强化应用,提升监测监管能力支撑精准治污。在传统监测方法基础上,稳步采用先进的采样、数据传输、分析及预测预报等技术,支持构建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环境及污染源监测体系,提升动态化、精细化管控水平。

“我们应用热点网格、车载移动监测、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开展环境执法,探索性开展了无人机应用,大大提高了执法监管科技化和精准化水平。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几十万辆重型柴油车的实时监控。”明登历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还借助覆盖街乡镇的高密度监测网络,开展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获取污染高值区域和点位,为监管执法提供精准依据。

明登历介绍,市生态环境局以先进技术推动重点领域有效治污。在移动源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制订严格的排放标准,引领汽车制造业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机内净化技术,即源头控制,另一方面辅之以完善的后处理技术,即末端治理,实现单车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

在固定源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研发国产化的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带动了燃气锅炉行业进步。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以密云水库保护为重点构建“评估—风险识别溯源—控制技术筛选”全链条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以入河排口监管为突破口构建“源—口—环境”三位一体的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研发水生态“智慧化监测”方法和装备并开展试点,为长期定点位水生态和生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针对化工、钢铁等大型企业停产搬迁后污染场地的治理与修复,开展了精准修复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有效管控风险、采用成本可控的技术路线进行修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推广先进低碳技术试点示范等。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

近五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简称市环科院)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生态保护与空间监管和减污降碳协同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北京市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介绍,在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方面,市环科院聚焦建立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的科技支撑需求,建立治理技术筛选评估体系,探索挥发性有机物管控技术体系;研发道路尘负荷车载移动监测系统;提出了“一源一策”和“一季一策”扬尘防治技术方案。

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市环科院以密云水库为重点,构建了全链条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在新凤河、妫水河开展水生态“智慧化监测”试点。在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方面,研发低能耗、绿色可持续生物修复技术和近自然方式风险管控技术。在生态保护领域,构建重要生态空间和重点生态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建成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观测技术。

近年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阶段。聂磊说,北京建立了从源头到末端的治理技术筛选评估体系,提出重点行业全过程控制技术路径,采用“一厂一策”模式,完成367家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合规性诊断并提出了全过程最优控制技术路径,提高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的有效性。

市环科院还牵头研发了国产化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并在北京进行了装备示范。系统性研究成果支撑了北京市在完成“煤改清洁能源”后氮氧化物刚性持续减排,也为全国诸多城市陆续跟进提供了政策、技术、制度的范本。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智慧监测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支撑了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鹿海峰说。

自2012年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实时监测系统并逐小时对社会发布,综合应用自动监测技术、组分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地基雷达监测技术等手段,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北京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同时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建立千余个小型化传感器组成的街乡镇高密度监测网络。通过智能识别监测数据,建立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系统,实现由传统现场“点对点”监管模式向远程“点对面”模式的转变。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央视新闻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