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冬奥遇上“北京蓝”: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是怎么实现的(2)

时间:2022-02-24 10:16人气:来源: 人民日报

从2013年北京全面治理PM2.5以来,针对移动源,北京“严标准、促淘汰、强监管”,加上交通管控约束、经济政策鼓励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车、油、路”一体化的北京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其中,北京构建了国内最严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不断在全国率先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疏堵结合,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严格监管机动车污染排放,首创“环保检测、公安处罚”执法模式,紧盯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点位,严把高排车入口关。

北京市的各个出入口,都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的身影。执法人员陈晶去年在严查重型柴油车时,还破了一桩“谜案”。

去年4月,一辆重型柴油车到某检测场进行车辆排放复检,检验通过了,但依然引起了注意,“在和初检视频比对时,我们发现车辆的轮毂尺寸、车辆尿素罐颜色、车身划痕等都明显发生了变化,存在替车检验的嫌疑。”陈晶说。

执法人员立即赶往检测场,又到车辆所属的某物流公司调查。很不巧,当天这辆车外出跑运输了,通过调取车辆GPS记录仪信息发现,这辆车在复检当天根本没有活动轨迹!

为了寻找替检的“枪手车”,陈晶他们找来该企业40多辆同品牌车的检测记录挨个排查,终于锁定了“枪手车”,而它正好在当天同一时间段出现在了检测场。面对“如山铁证”,检验员和检测场负责人终于承认了违规事实。这家检测场也因“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最终被罚30万元,涉案的用车大户也因违规而受到行政处罚。

这次破获的“谜案”只是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日常工作的缩影。仅在2021年,全市人工监督抽测的重型柴油车数量就达到200余万辆次,检出排放超标车10余万辆次。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涉及大气、水、土、生态、固废等11个方面的60项具体任务,全年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万余起。

京津冀等区域还建立了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只要排放检测不合格,走到哪里都会被“亮红灯”;另外,通过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对11.7万辆车实现排放状况和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同时,六环以内从2017年9月开始就成为了载货汽车的低排放区,柴油货车的行驶面临诸多限制。而对于大宗货物,北京则大力推进运输“公转铁”,以减少过境重型柴油车的污染排放。

3.扬尘治理“以克论净”

扬尘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干净指数。北京市的大气治理进入管理减排阶段后,扬尘治理就用上了“绣花”功夫。

“对我而言,鞋底不带土、车身少落尘、走路不迷眼、扬尘不扰民,就是追求的目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爱平说,这个目标听起来简单,却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

北京扬尘源的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类型复杂,不是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就能管好的。概括起来有三句话:系统治理是基础,科学监测是手段,精细治理是良方。

在北京2018年发布的第二轮PM2.5源解析结果中,扬尘污染在本地排放中的占比升至16%,仅次于移动源。扬尘污染在北京一般有三大来源,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裸地扬尘。要想解决扬尘问题,要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王爱平有一个习惯,经常在春季工地土石方施工较多的时节提早一个小时出门上班,沿途扫上一辆共享单车,随机去查看各类工地,“赶早看工地是因为渣土车一般在夜间运送渣土,如果渣土车清洗及苫盖不到位,驶出工地就会在工地出口造成遗撒,早高峰期间大量社会车辆就会携带工地出口的渣土,形成严重的道路扬尘。”让王爱平比较欣慰的是,他沿途查看的大部分工地工作都很到位。

近年来,全市各区在应对扬尘污染问题上都因地制宜拿出了不少妙招,甚至用“以克论净”来看治理效果。东西城用上了迷你“吸尘器”,胡同里犄角旮旯的尘土,都可以一扫而光,甚至连屋顶上的积尘都定期清扫,不留死角;大兴区打造了一套扬尘“立体化”地图,通过三套系统,结合车载物联系统及大数据整合,实现地面扬尘、地表扰动扬尘、低空扬尘的立体化监测……在扬尘管理上,全市各区恨不得形成了“一区一经验”。

目前,全市已经搭建了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粗颗粒物(TSP)监测网络覆盖各街乡镇,卫星遥感定期巡查裸地,通过多项监测手段全方位反映“三尘”管理情况,成为指导扬尘管理的有益补充。

2021年,北京的降尘量降至4.1吨/平方公里·月(扣除沙尘),全市粗颗粒物(TSP)浓度同比下降9.2%,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10.2%,为年度空气质量达标起到积极作用。王爱平说,“大家都觉得北京很干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冬奥遇上“北京蓝”: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是怎么实现的

西红门开展尾气监测。

4.VOCs和PM2.5治理的“双向奔赴”

如今走进新华印刷车间,很难再闻到当年那种有点刺鼻的油墨味儿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