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瀚海扬碧浪 再造米粮仓

时间:2023-07-24 16:22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

从高空俯瞰吉林省,长白山坐镇东南,鸭绿江、图们江勾勒出其轮廓,地势渐向西北倾斜,呈现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松花江蜿蜒西行,穿越吉林省全境,灌溉出沃野千里,铸就了闻名遐迩的中国大粮仓。

松嫩平原虽富饶肥沃,但其西部却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盐碱地沿大兴安岭东部呈西南-东北向延伸,曾被称为“八百里瀚海”。“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颗,秋后不收啥”,道尽了盐碱地的贫瘠。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多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东北粮仓,如何综合利用好盐碱地、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一直是摆在吉林省委、省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日前,记者来到吉林省,一路行思一路问,在中国大粮仓探寻稳粮增粮的强农之策。

增地——

因地制宜挖掘后备资源潜力

6月的松辽大地,千里沃野上绿意盎然。乡村里、农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说的是吉林省黑土地的富饶。近年来,吉林省围绕提高粮食产能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迈上800亿斤台阶,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中国人将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中。

虽说已稳居国家粮食生产“第一阵营”,吉林省却并未满足于此。今年4月,吉林省正式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出确保到203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比现产能足足增加近200亿斤。

保障粮食供给、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是责任更是使命,但“黑土粮仓”吉林省欲寻求高位突破也颇为不易。不妨看一组数据: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816.16亿斤、居全国第5位,净调出量居全国第2位,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

对吉林省而言,能用、好用、易用的耕地潜力都已充分发掘,200亿斤粮食新产能的增长点在哪里?吉林省把目光瞄准了盐碱地。

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对症施策。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2022年吉林省结合土壤三普开展了盐碱地普查。从调查评价成果看,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678.84万亩,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

盐碱地面积虽大,但想治好用好并不容易。因治理难度极大,盐碱地被称为“地球之癣”“土地的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能不能做好盐碱地这篇大文章,在瀚海之上造出新粮仓?摆在吉林省面前的,至少有两道坎——

一道是“水源”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被认为是盐碱地治理的科学规律,将江河中的水引入灌区,通过水盐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过去的经验和实践证明,如果水资源得不到保证,任何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尝试都很难奏效。

吉林省的底气何在?当你从空中俯瞰,此题就能找到答案:吉林省西部泡沼遍地、湖泊星罗棋布。松原,地处嫩江和松花江的交汇之地;大安域内“一江两河”流经;霍林河、洮儿河、拉林河、伊通河等河流呈向心式汇集于吉林省西部。

以水定地、引水灌溉,吉林省的水资源给予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最大的便利。多年来,吉林省积极推动“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在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用水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和利用各类水资源,向西部地区的203个重要湖泡、湿地供水,涵养水源空间,回补地下水,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得益于水利骨干工程的完备,项目实施完成后,仅大安市新平安镇长和村的耕地面积,就由整治前的1.71万亩增加至4.58万亩,实现粮食增产0.585亿斤。

松原市前郭县的海峡两岸(吉林)生态农业合作先行实验区,近年来通过土地平整、抛撒石膏、灌水打浆洗盐等多环节初级治理流程,已完成5000多亩盐碱地改良与种植,水稻亩产能达900余斤,盐碱地综合利用已基本迈过盈亏线,水稻种植规模正逐渐扩大。

另一道是“技术”坎。盐碱地改良治理周期长、见效慢,如何确保盐碱地治理改良高效可持续,是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形成良性闭环的关键。

“比武打擂”,是吉林省在探索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打出的新招式。在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绿油油的稻田里立着几个大字:吉林大安盐碱地治理比武现场。22条农渠将项目区分成10个改良区(9个水田改良区,1个旱田区),9家企业各显神通、分别作业、综合评比,最终推选出可推广的成熟技术。

现如今,站在田间一眼望去,柳翠花香,草青水碧,微风吹过,连绵的稻田荡起层层涟漪。如果不是田埂边残留着白色的土壤,很难想象这一片广袤的稻田曾经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以前种地收入低,现在水质好了,稻田里螃蟹产量也上去了,好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打算回来种地了。”正在田间忙碌的李秀国夫妇已从“旱作把式”转型“水田能人”,每年地里的收入就有七八万元。

大安市联合乡后小窝堡村万亩盐碱地,多种盐碱地改良技术在此“大展身手”。一眼望去,采用不同改良技术的地块,水稻长势差异非常明显。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其改良利用需要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介绍,结合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农大团队紧密围绕实际生产需求,切实解决盐碱地改良利用中的实际问题,从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等多角度实现盐碱地的综合利用。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吉林省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184个,新增耕地92.5万亩,占全省同期新增耕地数量86.1%。据测算,到2035年可适度开发新增耕地365万亩,综合施策十年,按照粮食亩产提高到1100斤估算,能够形成4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增粮——

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松嫩平原,老百姓有一种说法,“一步三换土”,意思是向前迈一步,土壤的境况就有不同。土壤盐碱空间变异剧烈,加剧了土壤改良的难度,返碱、低产成为制约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难题。

从稳粮增粮的工作目标看,让盐碱地长出庄稼只是第一步。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吉林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瞄准做好两篇“种”的文章。

首先是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盐碱地综合利用必须从品种入手,否则就如无根之木难以长久。伴随着盐碱地治理改良不断深入,吉林省的育种思路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转变,着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耐盐碱种业体系。

但一粒种子从研发、繁育,再到种植、推广,一环扣着一环,涉及科研院所、种企、经销商等多个主体。找到适宜盐碱地的种子,对种植户而言殊为不易。

6月底,嫩江湾畔的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的水稻田扬起层层翠波,再过一两个月,水稻就要开始灌浆,迎来新的收获。这是村民孙秀凤改种水稻的第6个年头。

十年九旱,降雨少、蒸发多,日益加剧的土地盐碱化,不断蔓延的次生盐渍化,导致民乐村的耕地长久以来只能凑合着种植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想摆脱贫困就必须改土,这成为民乐村老乡们的坚定共识。

重盐碱地土壤的恶劣结构,必须得用改良剂进行改良。以稻制碱,在水层作物下控制盐碱,成为民乐村多年来摸索出的一条路子。

6年过去了,曾经的满眼灰白变成了如今的满眼黄绿,几十年来一直广种薄收的盐碱地,经过平整、盐碱治理、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变身为1000多公顷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水稻田。

从吃尽苦头到尝到甜头,民乐村人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水田上顺势建起了耐盐碱水稻育苗基地。稻田里,一株株水稻茎秆挺拔,上千亩稻田成网格状分布,数十个水稻品种标注清晰、分列展示。

“从引进的数十个品种中不断筛选淘汰,从适应性、品质、抗性、产量等多方面考量,选育出更耐盐碱的水稻品种。”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非对记者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各类生产主体及时了解掌握耐盐碱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基本实现农民群众看禾选种、管理部门看禾推种、种业企业看禾销种。

盐碱地里建成了“种子超市”,稻田也吃上了“自助餐”。随着作物品种持续更新换代,吉林省农业农村部门自“十三五”以来,先后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031个,筛选出一批具有耐盐碱特性的品种,中重度盐碱地大豆亩产甚至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产和优质得到同步提升。

种子的问题解决了,如何种植就显得尤为重要。

走进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智慧水稻基地,曾经的盐碱滩上,稻田成方连片,水渠纵横交错。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田间含碱量的高低,自动控制水阀和水闸的开关,从而达到智能控水、高效除碱的效果。

相比传统水渠,这里的田间水渠也更有“科技感”。公司负责人孟宪东表示,盐碱土遇水则散难以成渠,这种由玻璃纤维合成树脂材料制造的灌溉水渠,解决了传统水渠冻涨、渗漏、施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等弊端,将宝贵的水资源用足、用好。

水位传感器、流量检测仪、地下监测设备……各式各样的科技产品组合成阵,将田间苗情、墒情、温度等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再形成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智能水稻种植模式,智慧水稻基地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已向规模化、现代化持续迈进。

昔日盐碱滩,如今稻花香。白城市副市长黄秀清介绍,自“河湖连通”、盐碱地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以来,白城市累计新增耕地约10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90多万亩,水田面积达380万亩,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和吉林省增产粮食的主战场。目前,白城已被中国粮食协会命名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正在全力打造“弱碱大米”品牌,向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的多赢局面不断迈进。

增效——

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项长期工程,吉林省如何调动各方资源、发动多元主体参与其中,确保盐碱地综合利用不断档、可持续?

2022年,吉林省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这是吉林省出台的第一部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性文件。

何谓综合?在吉林省的实践中,主要是指有效、有序、科学开发,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夏初的查干湖,水波荡漾、一碧万顷;湖中荷花盛放、水佩风裳;野鸭、苍鹭成群结队地觅食。行走在野鸭湾的栈道上,游客们纷纷感叹查干湖水更清、鱼更肥、景更美。

因冬捕而爆火的查干湖,十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片景象:“原来的查干湖就是个盐碱泡子,水质不好,湖里的鱼也少。”当地人称,查干湖地处盐碱地,加之域内干旱少雨,地势平坦,极容易受到四周农田、村庄等污染。

盐碱地里有“大食物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深入挖掘河湖湿地等后备资源生产潜力。

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吉林省确定了引水、修渠、利用湿地自然过滤的方案,出台《查干湖治理保护规划(2018-2030年)》,将查干湖与周边水体通盘考虑,与嫩江、松花江通连,形成水体自然流动的有机生态共同体。

从盐碱泡到生态大湖,再到如今的生态旅游胜地;从盐碱泛起到如今春看花、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的新面貌,查干湖的综合利用践行着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

从过去满目疮痍到如今以水兴城,吉林人在发展产业时不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积极转化大自然的馈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同样得益于盐碱地综合治理。曾经闻名的“八百里瀚海”,如今林草丛生、蒲苇繁茂、鸭雁纷飞、鱼虾成群,年均成蟹产量超过40万斤,苏打盐碱地生态种稻亩产达到1000余斤,形成了种植、养殖等生态产业链,还成了全国首家“中国休闲垂钓之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了推动地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大安市精心策划了春捺钵文化节、摄影大赛、徒步大赛、品蟹节、全国冰雕大赛和冬捕节等十余项特色旅游文化项目,做到春夏秋冬都有旅游活动,着力打造缤纷四季生态旅游精品。

从产不了粮到不只能产粮,如今盐碱地上还发展了耐盐碱中草药、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的种植,围绕野生鱼、芦苇、柳条等大力开发包装鱼货、苇画、柳编等旅游产品,探索形成了工旅、渔旅、商旅、交旅、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在更大的广度上挖掘着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

莫道农家无宝玉,沃野千里皆是金。如今的松嫩大地,一片片盐碱地改换新颜,一个个产粮大县争先恐后,一家家优秀粮食企业竞相涌现,一张张农民的笑脸写满幸福,他们在一起奋力书写着新时代扛稳粮食安全的吉林担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磊 阎红玉 王小川 刘自艰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农民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