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实录丨农业农村部就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12-10 17:02人气:加载中...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2024年12月10日(周二)上午10时,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丁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其中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普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过两次,这是第三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首次开展,当年11月,农业农村部曾召开过新闻发布会,通报过进展情况,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就是要介绍三年来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女士,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先生,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女士,为我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我是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丁斌。

首先,请刘莉华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 刘莉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对种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亲自部署开展了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明确“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资源普查是“三年打基础”的首要任务。三年多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种业振兴行动的部署要求,主动入位、科学谋划、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收集了一大批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成果丰硕、令人振奋。这次普查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力量协同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系统谋划一盘棋。农业农村部牵头印发了普查工作的总体方案,明确“全国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国家和各省份分别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普查工作办公室,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组织模式、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凝聚了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基层群众的合力。一批农业育种家、种田“老把式”都积极响应,自觉参与到普查保护工作中来。

二是扩大普查范围,做到全方位无遗漏。这次普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作物以县域为单元,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开展了全方位普查,其中包括了前两次普查未涉及的332个农业县,填补了干旱与高原等特殊生态区、边境及少数民族区域的空白。畜禽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全国62.5万个行政村开展了拉网式摸排,针对前两次普查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启动了重点调查,做到了应查尽查。水产以养殖场户为重点,对全国92万多个养殖主体开展全面普查,做到水产养殖区域全覆盖。

三是精准指导推进,确保普查结果科学可靠。这次普查涉及的环节多、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我们集中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编制了普查技术规范、操作手册、数据审核与质量控制要求等,建立了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先后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1.3万场,刘旭院士带领技术专家组79次深入普查一线指导,对西藏等技术力量薄弱的省份开展对口帮扶,确保了普查方法科学有效、数据精准可靠。

四是坚持查保并举,普查成果超出预期。在农作物方面,新收集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99%为种植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性状多样的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目前已全部移交国家库圃安全保存,实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在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地方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07万份,同步对61个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保护,目前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与第二次普查结果相比,我国原有畜禽地方品种一个没少,还找回了曾经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在水产方面,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状况,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

这三年普查期间,全国150万普查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了新冠疫情、酷暑洪涝、高寒缺氧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进村入户,走遍了祖国各个角落,累计行程6300多万公里,一边调查收集、一边座谈交流,不仅发现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了一批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还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我们已把遴选的优异资源、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大家也可以在我部的网站上查询。

完成普查不是重点,而是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新起点。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快资源精准鉴定,强化资源改良创制,推进资源共享利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为加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谢谢大家!

丁斌:

谢谢刘莉华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顶端新闻记者:

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全国性普查。请问,在新形势下开展全国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对于推动种业振兴、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有什么意义?谢谢。

刘莉华:

这个问题请我们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院士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

谢谢你的提问。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大家知道,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能够率先实现突破,并领先于世界,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我们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尤其“野败型”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夯实打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这次普查新收集资源之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其中大家关心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收集的大豆资源最多,将近一万份,体现了我国是大豆起源国的优势。同时,作为“杂粮王国”,这次收集到的谷子、高粱、绿豆、豌豆等杂粮杂豆种类多、数量大,为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材料。

第二,丰富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这次普查覆盖了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资源,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还开展了农业微生物的普查。在农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资源新增加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使我国保存总量达到了140个科、681个属、2116个种,物种总数增加21.2%。畜禽方面,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其中地方品种占6成,猪、羊、鸡、鸭、鹅的品种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水产方面,普查资源涉及到海水和淡水物种,有动物也有植物,一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对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等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我们也挖掘发现了具有较高价值的优异资源。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或者性状优良、或者生存地生境特殊、或者是历史悠久,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普查以来,目前已经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其中1889份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3919份资源开发为知名的“土特产”产品,430份资源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比如,湖北十堰发现的“白马牙玉米”,是培育耐涝品种的好材料。在四川小金县收集到的“小金花核桃子”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野生黄肉桃,对于研究黄肉桃的起源和驯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必将在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上发挥重要作用。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这次普查收集了这么多种质资源,大家很关心这些资源是怎么保护的,保存在哪里?谢谢。

刘莉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您所讲,经过广大普查工作者的辛苦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保护好这些种质资源极其重要,不容有失。为了保护好这些资源,我们部里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的建设,初步构建了原位保护和易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保护与省级保护相衔接的保护利用体系。

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经建成运行,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可以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的需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为核心,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和229个原生境保护点为依托,440个省级资源库圃为补充的保护利用体系,现已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8万份。在畜禽资源方面,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加快建设,预计到明年年底能够基本完成。届时畜禽遗传材料的保存能力将达到3300万份,目前已确定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227个,省级保种单位671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库、区域库、保种场保护区相衔接的三道保护屏障。在水产资源方面,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投入运行,保存能力35万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5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535个保护区构成的保护体系,保存水产遗传材料14万份。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筹建,保护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现在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诺亚方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请问这次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何新的发现?谢谢。

刘莉华:

这个问题请渔业局刘新中局长回答。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 刘新中:

谢谢您的关注。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种类极其繁多,在育种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养殖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受条件所限,全国性系统性的种质资源普查确实还没有开展过,这是第一次开展。而且,这次普查也仅限于养殖,大量野生资源可能还没有涉及到。三年来,全国7万多名普查人员进村庄、入场户,上滩涂、下湖海,圆满完成了普查各项任务,全面摸清了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并编印了《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2023年版)》和《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报告》,成果应该说是非常丰富,体现在多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实现了几个首次查清。

一是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2013年,中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水产养殖品种从过去的几种增加到了200多种。这次普查,我们对312个重点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国2780个县级区域内的种质资源开展了“拉网式”普查,普查到的857个种质资源分为淡水鱼、海水鱼、虾蟹、贝、藻,还有两栖爬行、棘皮及其他类等8大种类,隶属155个科,369个属,643个物种,包括原种558个,品种209个,引进种90个。无论从种质资源数量、物种数量还是品种数量等方面,应该说都是世界第一。

二是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区域的分布。普查显示,总体上我国沿海省份种质资源分布数量高于内陆省份,南方的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广东、浙江、广西、福建四省区种质资源数量均超过了300个,其中广东最多,达到了374个,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情况与我们各地现有水产养殖产量和产业情况基本保持一致,这也客观反映了种质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个结论。我们也发现,吉林、山西、陕西、云南等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小省,种质资源的数量也不少,均在百种以上。云南甚至达到了240种。湖南、湖北养殖产量均为贵州的10倍以上,但种质资源数量仅为贵州的1.5倍。这也说明,这些区域在水产养殖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是首次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主体的底数。我国水产养殖起步于池塘养殖模式,养殖地点也基本就在房前屋后。养殖主体就是家家户户,我们一直说水产养殖小散户众多,但是具体有多少,一直也是没有精准掌握。这次普查,在查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同时,采用种质资源和种质资源所在地的主体单位同步调查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把养殖主体的地理坐标位置“摸”了出来,全国共调查到92万家水产养殖主体,2万余家水产苗种生产主体。这个说实话还是第一次这么精准地掌握。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水产养殖主体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数据,全国养殖主体和种质资源活体保种主体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为水产养殖监管和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应该说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决策基础。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刚才发布人介绍到,这次畜禽资源普查与上次相比,我们的畜禽地方品种一个都没减少,还重新找回了十个曾经宣布灭绝的品种。请问这些资源状况怎么样?能否介绍详细情况?谢谢。

刘莉华:

这个问题请畜牧总站左玲玲副站长回答。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 左玲玲:

谢谢您的提问。这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我们是逐村逐户开展了拉网式排查,给每个品种建立了“户口本”和信息库,查清了有哪些、在哪里、有多少、怎么样,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您刚才提到的,其实也是我们取得的比较重要的成效。

第一方面,全面摸清了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这次畜禽资源普查除了畜禽,其实也是涵盖了蜂和蚕两类物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畜禽和蚕重要的起源驯化中心。这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畜禽遗传资源1018个,蜂品种资源39个,蚕品种资源307个,数量均居世界首位。第三次普查也确认,第二次普查进入名录的510个地方畜禽品种,这次一个也没有减少,这说明我们普查是非常有成效的,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多年保护工作的效果。这次普查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查清了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的本底,填补了我国极高海拔地区的普查空白,圆了几代资源人的梦。

第二方面,重新找回了曾宣布灭绝的品种。这次普查,我们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分别是河南项城猪、浙江北港猪和龙游乌猪,四川的豪杆嘴型内江猪、山东烟台䅟糠鸡、甘肃太平鸡,广东中山麻鸭、上海水牛、云南临沧长毛山羊,黑龙江黑河马等10个畜禽品种资源。这些资源历史悠久,弥足珍贵,应该说重新找回是一个意外收获。如项城猪,养殖历史悠久,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产仔率高、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烟台䅟糠鸡是在原产地四百公里外的济宁太白湖畔重新找到的,如果不是普查人员挨家挨户的普查,这些品种很可能就永远也找不到了,资源保护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十个品种,每个品种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寻宝故事,我们已编印成册,各位媒体朋友可重点关注。

第三方面,大力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避免了濒危资源的灭失。普查中,经过调查评估,我国现在畜禽地方品种濒危数量占比是10.1%,明显低于2016年18%,也远低于全球21.4%的水平。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还有61个畜禽地方品种处于濒危状态,也包括了刚才提到的6个重新发现的地方品种。保护好这些濒危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边普查边保护的要求,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畜禽濒危资源抢救性保护方案,制定了“一品一策”保护措施,实行保护工作组和专家组双负责制,全方位落实三方责任,即省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市县政府的属地责任和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据我们最新调度的情况,61个濒危畜禽地方品种存栏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如内蒙古河套大耳猪由106头增加到295头,西藏阿沛甲咂牛的公牛数增加了4头,酃县白鹅濒危等级由“严重危险”降低到“危险”。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

刚才介绍第三次农作物资源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这些资源怎么才能用得上、用得好?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谢谢。

刘旭:

非常高兴您提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我们也很关注的问题。大家知道,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核心还是要这些资源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真正发挥作用,让我们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我想,下面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抓紧进行。

首先是加快资源的鉴定和挖掘。当前,我们正在系统推进国家库保存资源的规模化基因型鉴定和表型鉴定,目的就是全面了解掌握资源的全基因组信息和生长特性、生产性状,从中找出资源优异性状和优异基因,目前已经鉴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产的大豆、耐密高产和抗旱宜机收玉米、短生育期的油菜、抗赤霉病高产小麦等优异资源,并全部分发用于育种创新。我们除了开展国家库存资源的鉴定挖掘外,我们还将联合省级种质资源库、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构建全国统筹、央地协同、科企合作的鉴定评价体系,把更多资源纳入鉴定挖掘范围,为全国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提供更多的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

第二是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因为挖掘出来的有些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要改良和创新。目前保存的资源多为传统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一方面携带有丰富的优异性状和基因资源,但多数为异质性群体,遗传累赘比较多,好的性状比较突出,不好的性状也在里面,很难在育种上直接利用,需要进行改良转化。由于资源改良的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育种者一般不愿意从事基础材料的改良创制,这是导致育种遗传基础狭窄、制约当前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我们已经启动实施种质资源改良计划,第一步我们先从最紧迫的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入手,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种质资源不足的困境。我们想自己创制一批“可用、好用、想用”的优异品种,为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种质支撑。下一步,我们将边总结、边实施,逐步向大豆、油菜等重要的农作物延伸来推广。

最后是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不管我们是开展优异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分发活动,还是我们的鉴定挖掘、改良创新,都是为了让社会、让育种家能够用起来。我们每年大概向社会分发共享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次,服务育种单位和企业超过2000余家,同时还制定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办法,先后已经发布了两批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首次公开推介了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各地的育种单位、企业都可以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上查询这些资源,这为推动种质资源共享交流迈出了关键性一步。目前,我们正在按照部里的要求,开展资源登记工作,鼓励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个人登记其保存的资源信息,这样可以实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管理,让育种者知道,我们有哪些资源,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性,以方便大家来查询和申请获取。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发布的优异种质资源都有哪些新的特色?谢谢。

刘莉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其实我们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以来,我们在各地推介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综合评估,从中遴选发布了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100个,新发现鉴定的畜禽和蜂遗传资源51个,新培育的水产品种54个。这些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主要有广西的东兰墨米、河南的羊眼圈大豆等粮食作物42个,西藏的墨竹工卡小油菜、上海的崇明金瓜等经济作物58个。这些资源的地域特色非常明显,潜在的育种价值很高,产业发展的前景也很好。比如说东兰墨米种植历史有近千年,羊眼圈大豆抗逆抗病性强,墨竹工卡小油菜的生育期只有80天,像崇明金瓜,色泽金黄,酥脆爽口,果肉形似海蜇。

像新发现鉴定的畜禽和蜂遗传资源有河南的豫西黑猪等3个地方猪品种、云南的江城黄牛等2个普通牛品种、甘肃的肃南牦牛等4个牦牛品种,还有新疆的皮山红羊等18个羊品种、海南儋州鸡等16个地方鸡品种,另有鹅、马鹿、鸭、鸽、绿头鸭、中蜂等品种资源8个。这些地方品种的性能优异、特色明显,抗病抗逆品质好,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资源。其中25个资源是来自青藏高原区域。

在新培育审定的水产品种中,有淡水鱼类20个、海水鱼类7个、虾蟹类10个、贝类11个、藻类2个,还有鳖类1个、棘皮类3个。如抗病高产的半滑舌鳎“鳎优1号”,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生长快耐高温的栉孔扇贝“蓬莱红4号”。这些新品种都是基于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培育而成,有效地促进了资源优势的转化,真正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这些优异的种质资源也已经编印成册,可以通过我们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网站关注和查询。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现在我们感觉到老品种好像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多数都消失了?请问这次普查实际情况怎么样?谢谢。

刘旭:

非常谢谢你的提问。实际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影响,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在加快,许多单产高、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不断涌现,一些老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在逐步退出,这些资源已经收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实行长期战略保存。一旦育种和生产有需要,可以随时调用。

所谓的老品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家种,也就是社会普遍关注、非常关心的地方品种。大家知道的,我们国家农耕文明悠久厚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比如,京西稻、沁州黄小米、砀山酥梨等,这些品种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良,携带大量优异基因,是支撑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农业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我有两点说明。

首先,保护好这些地方品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先后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资源普查,但时间都已久远。这次普查,我们把地方品种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作为重点,对农户种植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挂在屋檐房梁,珍藏在木柜瓦罐中的农家种进行了全方位的摸排,新收集的13.9万份资源中,近9成都是地方品种,连同前两次普查收集的一共有30余万份地方品种资源,已经全部汇交到国家的库圃保存。不仅如此,我们还按照边普查边保护的要求,对濒危资源采取了原位保护和异位保存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并进的措施,开展了抢救性保护,避免得而复失。如此次普查发现的甲着小麦,是罕见的全粉质四倍体硬粒地方品种,因农民集体异地搬迁而濒临绝种,目前已收入国家库,同时还在原地建立了繁种保护基地。

第二,这些珍贵资源我们正在开展鉴定挖掘,接下来还要加强改良创制和开发利用。我国的地方品种丰富多样,分布面积范围广、性状独特,是现代育种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也有广阔的产业化开发前景。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对国家库圃保存的地方种质资源开展精准鉴定和改良的转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异性状和基因,将培育更多受农民群众欢迎的突破性的新品种、好品种,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种源的新要求。同时,要着眼于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打造从资源到品种、从品种到品牌的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普查新收集和发现了一批农作物濒危资源,开展了抢救性保护,请问能否介绍一下目前这些资源保护的情况?谢谢。

刘旭: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一直将保护珍稀濒危资源作为农业种质资源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次普查强调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尤其是对普查发现的濒危珍稀资源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在这次普查中,我们将边普查边保护贯穿了全过程,针对濒危资源逐个研究,压实责任,将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每一个濒危农作物种质资源都有一个明确的保种单位,一个专家组,一个评估体系和一套保护方案,可以说一个资源一套系统,实现原位保护和库圃保存的双结合。普查启动时,也同步落实了抢救性保护的经费,三年以来,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千万,带动各级筹措资金超过了3000余万元。在精心照顾下,树龄超过150年,目前只有两株,几近干枯的福建尤溪老树金柑又冒出了新芽;秦巴山区的大果型野生猕猴桃也划定了保护区,还在国家猕猴桃圃落地生根了,抢救性保护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谢谢。

丁斌:

好,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

我们都知道,种质资源普查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首要任务,请问现在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进展如何?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谢谢。

刘莉华: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2021年,中央实施了种业振兴行动,这个行动中央高度重视,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社会也密切关注。三年多来,我们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圆满完成了“三年打基础”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一批阶段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上,除了圆满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各项任务以外,资源战略安全保存的能力大幅提升,技术支撑体系也在逐步健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进一步加快。如我们国家库的资源基因型鉴定比例由以前的不足10%提高到了目前的60%,今年年底还将完成全部的大豆、玉米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同时,我们加强了资源的共享利用,这个前面已经介绍过。

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上,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也正在同步实施,新一轮的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正在扎实推进,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了突破,比如说我们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工具加快了产业化的应用,国产的白羽肉鸡目前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25%,并且出口到了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国产的南美白对虾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5%。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宜机、专用特用优良新品种加快推广。我们国家南繁硅谷等一批高水平种业创新基地也正在加快推进。

在企业扶优行动上,我们从全国3万多家企业中百里挑一,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了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推动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制种企业与阵型企业对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或者参与承担更多的科研攻关任务,实施了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品种的研发培育。目前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正在加快,集团化发展趋势也比较明显,像中化先正达、中信隆平这两个企业都稳居全球种业前十强,北京峪口禽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蛋鸡制种企业。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种业企业的扶持政策,广东、四川等14个省份相继组建了种业集团,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在基地提升行动上,我们扎实推进甘肃玉米、四川水稻、黑龙江大豆以及海南南繁四大国家级种业基地的建设,216个农作物制种大县、300多个畜禽核心育种场、101个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良繁育种国家队已经基本形成,涵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猪牛羊禽、鱼虾蟹贝等当家品种。目前国家级基地的供种保障率已经由2021年的70%提升到目前最新的78%,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国家和省级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也实现了全覆盖,年储备救灾备荒种子在1亿公斤,有效满足了我们救灾用种的需要。

在市场净化上,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种子法,建立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了行政与司法相衔接,加快构建种业知识产权大保护的格局。我们联合公检法等部门连续4年开展了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持续推进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联合体实验专项整治以及“仿种子”清理,目前已经累计撤销审定和登记的品种3013个,全国涉种子的案件已经连续3年总量下降,有效维护了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农业强国建设的要求,按照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种质资源的鉴定挖掘和改良创制,推动资源的共享利用;加力推进育种创新攻关,加强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的选育推广;加大对阵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种业企业;持续优化育制种基地的布局,提升种源的供种保障能力;同时,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净化种业市场,确保种业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能让大家得到可感可及的新成效。谢谢。

丁斌: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刘莉华女士、刘新中先生、刘旭先生、左玲玲女士的出席。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农业农村部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