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动共同富裕

时间:2022-03-29 16:20人气:来源: 光明日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重点是要让农民富起来,难点在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并要求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确保“农民稳步增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这些举措都反映了党中央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直接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由2013年的2.81持续下降到2021年的2.50。但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来看,城镇居民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然较大。只有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要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实现持续更快地增长。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共同富裕。收入能否持续快速增长,是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农民持续增收,“钱袋子”鼓起来,一方面能够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会相应增加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满足新时代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收入能否持续快速增长,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要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起来,关键是要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首先,强化文化建设,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提升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勤劳创新致富”理念,鼓励农民靠勤劳奋斗实现持续增收,创造更美好生活。


   其次,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路径。基于农民收入构成,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动能。一是不断加强帮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当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是农民增收的“压舱石”。必须发挥大中城市的就业带动作用,面向农村居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创造灵活就业岗位、发展共享用工,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推进产业融合,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种粮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扩大资产收益。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使用权抵押融资;鼓励农民采取自营、出租等方式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四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增加转移净收入。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光明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