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韭菜、擀皮、切菜、拌馅、烙饼……7月30日早上七点半,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妈妈厨房”当值的“妈妈”们戴上厨师帽,系上围裙,在后厨里忙得热火朝天。
“妈妈厨房”当值志愿者正在做面食。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今天是周二,食堂做馅饼,我和老伴都好这一口儿。特意早出门了一会儿,就怕买不着。”家住太平里小区的刘阿姨提前半小时就来排队了,一直和旁边的邻居夸奖“妈妈”们的手艺。中午11点30分,热气腾腾的韭菜盒子出锅了,转眼间就被一扫而空。
这种火爆场面是和平新村社区食堂——“妈妈厨房”每天的常态。自2023年4月19日营业以来,“妈妈厨房”已经运行了15个多月。“我们的初衷是想将社区食堂打造得像家里的厨房一样,让居民品尝到和家一样的味道。”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告诉记者,“由于先期来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多是退了休的妈妈们,所以‘妈妈厨房’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缘起——“做饭这事,咱拿手啊”
在“妈妈厨房”的墙上贴着一张“生日照”。那是今年4月19日,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 “妈妈厨房”一周岁“生日宴”的热闹景象。
“妈妈厨房”一周岁“生日宴”。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我们社区居民有一万多人次享受到了来自‘妈妈厨房’的美味,其中,60余名困难群体和高龄老人获得了免费餐……”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明伟介绍,和平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26个楼院的平均房龄超过30年,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达到居民总数的22%。该社区或独居、或空巢、或残疾、或高龄的居民有67位。
“让居民们就近用餐,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帮扶等等,大多只能管得了一时,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居民来说,一日三餐仍然是最大的难题。”在和平新区社区工作近20年的张明伟回忆,和平新村也效仿过其他社区,引进第三方专业厨师和服务团队,可由于利润太少,第三方团队运营不下去。换一个要价不高的团队,又保证不了饭菜质量,久而久之,订餐的人越来越少。
“妈妈厨房”部分志愿者代表。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社区里的事不算大,但是想办好,也要靠改革。”
怎么改?张明伟带领社区党委组织了好几次协商议事会,请社区居民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咱们社区年头长,街坊邻居关系都好,热心志愿者也多,人多力量大。既然不能靠外力,咱们就自己干。”在协商议事会上,社区居民王永伟的建议让大家眼前一亮。说干就干!“社区招募有时间、有厨艺、有爱心的阿姨、大婶组建‘大厨’志愿者啦!”通知刚一发出,热心肠的宋建平大姐就坐不住了。“别的不行,做饭这事,咱拿手啊!自己的食堂自己办!”62岁的宋大姐成了社区里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
“包饺子谁也包不过我。”“我烙的馅饼贼好吃。”平时就好张罗事的宋大姐楼上楼下一撺掇,好几个老姐妹都报了名。就这样,在街道党工委的组织下,“和平新村小区妈妈团”“振玉里小区妈妈团”“迎宾小区妈妈团”“合居小区妈妈团”四个“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很快组建了起来。
壮大——“爸爸们”也坐不住了
回想起去年“妈妈厨房”第一次营业,做了整整20斤面粉的大包子,很快被抢购一空的场景,志愿者韩秀琴脸上满是笑容。
“当天中午社区食堂的10张桌子,坐满了吃饭的居民,10元一份4个大包子,还赠送小咸菜和汤。”韩秀琴一顿忙活之后,才发现忘了给自己留午饭。“看着大家满意,咱这些老姐妹们干劲十足!”
午餐时间社区食堂热闹起来。人民网 王斯文摄
“起初,我加入‘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女儿和老伴的反对,他们都怕我太辛苦,身体吃不消。”韩秀琴告诉记者,“我今年67岁,做点饭算啥呀!每天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时间过得特别快。”
居住在七纬路的胡桂凤和居住在八经街的洪常芝,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90岁高龄老人。自从“妈妈厨房”开办,她们就是常客,每到11点30分,都会看到两位老人的身影。
“到了开饭的时间,要是没看见他们,志愿者就会到老人家里敲敲门、喊一声。”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表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妈妈厨房”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份牵挂和惦记。
“妈妈厨房”温暖了居民的胃,走进了居民的心。这一年多,到“妈妈厨房”吃口饭,跟这些大姨们聊两句已经成了很多社区居民的习惯。
今年春节过后,“妈妈厨房”升级了菜单,每周两次面食、三次家常炒菜。“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会在网格微信群内预告第二天的菜单,居民可以根据需要提前订餐,这样也避免浪费。”和平新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史悦伊格说。
和平新村社区助餐群居民点赞截图。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现在邻居们头天晚上看见菜单就开始点赞,一排排的大拇哥哗哗往上翻。”提起邻居们的夸奖,韩秀琴高兴得眉飞色舞。在“妈妈厨房”干了一年多,韩秀琴的老伴到现在还纳闷,“给我做饭也没这劲头啊!?”
看到厨房里“妈妈们”忙得热火朝天,社区的一些“爸爸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妈妈厨房”的志愿者队伍。扛煤气罐、和面、切菜,“爸爸们”也是干得有板有眼。“我老婆一伸手,我就知道她要啥。”老大哥王大舜的表态得到了老伴董艳菊的眼神肯定。
如今,“妈妈厨房”不断壮大。“现在我们共编成了7个小组,有22个人上岗,还有30多名志愿者对应配合7个小组,随时待命,一旦有需要,随时可以顶上。”张明伟说。
模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这些忙在厨房里的“妈妈们”不领报酬,但是可以享受食堂的免费午餐。为了让“妈妈厨房”的模式可持续,凡是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还能享受积分兑换日用品、免费体检等待遇,让志愿者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这些退休了的‘妈妈们’在这里找到了不一样的成就感。”吕阳说。“妈妈厨房”的故事,还吸引了驻街单位、爱心企业向社区提供积分兑换奖品以及慰问品,以奖励“妈妈厨房”的志愿者们。
志愿者们正在准备食材。人民网 王斯文摄
在社区“孵化”下,如今4个“妈妈厨房”志愿团队备案成为社会组织,更加专业有序。食材定点采购、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食品安全措施一样都不少,社区居民都可以监督。“在这儿不仅能吃到可口的家常菜,食材都是新鲜的,我们吃着也放心。”刘女士经常带孩子到这儿吃饭。
“没啥事是吃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咱就吃两顿。”7月末,沈阳遭遇了73年来最强降雨,一些小区出现了内涝。“就在咱们这个食堂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分工抢险排涝,各尽其力。”居民王大舜说。
作为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平台,“妈妈厨房”连续举办了烹饪比赛、美食品鉴会等,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鼓励居民参与食堂的管理和监督,提升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归属感。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仅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互助始终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在沈阳,在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和平区搞起了“妈妈厨房”,沈河区组织了专门帮双职工接孩子放学的“4点半妈妈”,铁西区有“饭堂贤聊”议事角,大东区有“小板凳”议事会……沈阳市注重调动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寻共建共治、全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这也正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内涵所在。
来源: 人民网-辽宁频道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青年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萄醉鸿山 乡约仲夏”2024葡萄文化旅游
7月27日,萄醉鸿山 乡约仲夏2024葡萄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今年的鸿山葡萄文化旅游季以运动...(63572)人阅读时间:2024-07-31兰州高原夏菜喜获全国大暑节气名优特产
7月21日,记者从兰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兰州高原夏菜成功入选全国大暑节气名优特产品金...(69246)人阅读时间:2024-07-25一斤榴莲两斤“碳”,农业科学家如何为
许多人偏爱榴莲,但别忘了它们生长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不低。 7月20日,在三亚举办的中国...(69735)人阅读时间:2024-07-24海报 | 海南儋州这种鸭蛋,好吃又“有趣
在海南儋州,有一群生活快乐、爱赶海的鸭,它们吃着海鲜长大,还是运动健将。这群鸭所产...(78822)人阅读时间:2024-07-24“小独库”边 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小独库边 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7月7日是周日,41岁的卖拉提汉吐苏甫汗和妻子却比平时起得更早...(102480)人阅读时间: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