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送技术育人才补短板促发展

时间:2022-01-11 15:55人气: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河流、水库众多,造就了河南省丰富的渔业资源。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河南省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渔业生产模式。由于各地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河南省渔业产业短板依然存在。

  2018年,在河南省农科院的支持下,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水产专项,针对不同生产模式送技术、育人才,解决产业短板,成绩斐然。

  优质水产专项2020~2021年度绩效考评会12月8日在郑州召开。在这场“大考”中,应考者展风采、考官现场点评,共同为产业未来出谋划策。

  转型升级传统渔业模式迎新生

  河南省可养殖水域面积450万亩,其中池塘面积225万亩。连片池塘是河南省主要的淡水鱼养殖方式,这种依靠经验的传统养殖方式,给产业发展带来池塘病害高发、养殖效益低下、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难题。

  在荥阳市黄河滩区,专家带来的技术“活水”正让这个传统的黄河渔区焕发新生机——在优质水产专项核心示范区的2万亩连片池塘上,已构建起良种良法配套的水产品生产体系;这里养殖的“孤柏嘴”牌黄河鲤鱼,也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专供。

  如今,“池塘+生态沟渠+生态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荥阳市黄河滩区有效运行,诸多养殖小区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综合增效20%以上、节水减排30%以上、减少氮磷等物质排放10%以上。

  稻渔共养成河南省新兴渔业模式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正成为养殖户提高收益的新途径。起步相对较晚的河南,如何奋起直追?

  专家针对不同生产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养殖情况提出不同的策略:发展前期以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化程度为主;进入发展“快车道”,就要引入“繁养分离”技术、秋季小龙虾稻田繁殖技术、春季大虾稻田养殖技术等,以应对小龙虾价格浮动风险,提高养殖户收益。与此同时,专家通过鉴定筛选出一批适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良水稻品种,确保水稻主产区稳粮增收。

  如今,在全省水产行业推动下,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规模从2.62万亩扩大到102万亩,逐渐进入平稳发展期。今年,优质水产专项建立6家核心示范合作社,辐射40多家合作社,亩产小龙虾200斤以上、稻米550公斤以上,种养亩均效益增加2000元以上。

  绿水为媒促河南渔业提质增效

  从地图上看,南湾、陆浑、故县、泼河、丹江口、薄山等6座大型水库,如珍珠般点缀中原大地。这既是河南省独特的生态资源,也是优良的渔业资源。

  如何走出一条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优质水产专项实施以来,专家围绕“保水渔业”,为大中型水库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构建起具有水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推动实施“一库一品一特色”。

  此外,专家指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按照《大中型水库有机食品鱼养殖规程》和《绿色水产品标准》,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促进水产品销售和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

  渔旅融合打造观光农业新模式

  冷水鱼以其绿色健康、肉质鲜美受到消费者喜爱,在山区养殖往往品质较高、效益较好。豫西山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养殖虹鳟、鲟鱼、大鲵等冷水鱼的理想之地。但冷水鱼性成熟周期长、繁育难度大,使产业发展一度受限。

  优质水产专项实施以来,卢氏县横涧乡下柳村在专家指导下逐渐完善了鲟鱼育苗技术,打破了季节限制,基本解决了河南省鲟鱼苗种供应问题,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鲟鱼苗种培育基地。山清水秀的栾川县狮子庙镇朱家沟村,也因引入冷水鱼养殖项目,迎来了渔业和旅游的双丰收。

  像朱家沟村一样,优质水产专项还陆续打造了卢氏县范里镇碾子沟村、文峪乡磨上村等观光农业发展模式试点,带动500余人就业,让山区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