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笔者来到位于江津区夏坝镇青江社区五岔路口的“五岔民俗博物馆”。从外观上看,它和周边的建筑并无二致,走进去却是另一番天地——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也没有价值连城的珍宝,这里的3.5万件藏品都是旧时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囊括农耕文化、雕刻艺术、陶瓷文化、钟表、通信等各个种类。一件件藏品无不透露着“馆长”皮天然对民俗文化的深情与执着。
好奇和敬意催生收藏奇缘
1987年,从农技中专毕业的皮天然,成为了珞璜镇农技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越来越多新事物走入寻常百姓家,一些原本家中不可或缺的老物件逐渐被人遗忘,成为许多人眼中的“破烂”。
皮天然一直对祖辈、父辈的生活充满好奇和敬意,这份好奇心也驱使着他每次看到那些没有见过的老物件,就会问这问那,直到搞清楚为止。
1989年的某一天,皮天然在一农户院子里见到一只老旧石缸。“它仿佛蕴藏着岁月的秘密”,数十年后的现在,皮天然还记得当年这只旧石缸带给他的感受。他“冲动”地向主人买下这只石缸,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它带回家,从此踏上了收集老物件之路。
八月九日,皮天然在擦拭藏品。笔者 解小溪 实习生 余美娟 摄\视觉重庆
陶瓷、木雕、农具……只要他有“感觉”的东西,他都会想办法收集起来。
“随着社会发展,它们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依然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多代人的记忆,值得被留下。”随着老物件在库房里越堆越多,皮天然越发觉得不能让它们一直被“藏在闺中”。2019年,他购置了几个沿街门面,将库房中的藏品分类陈列,也就有了今天的民俗博物馆。
每一件藏品都有背后的故事
“五岔民俗博物馆”分为ABCD4个区域,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皮天然按照农耕文化、雕刻艺术、陶瓷文化、钟表、通信、昆虫标本、农作物品种将3.5万件收藏品分门别类。走在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充裕却充满温情的年代。
农耕文化是藏品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过去农民在山区运送物资的背夹”“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使用的手摇式龙骨水车,有7米长”“这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结婚时用来装铺盖枕头的抬盒”“这是生产队用来给社员分粮的升斗”……皮天然指着藏品们如数家珍。
当被问及馆内的“镇馆之宝”时,皮天然陷入了沉思。他告诉笔者,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他的宝贝,没有哪一件最特殊。
他举例说,在钟表类藏品里,各类手表就有数千块,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有的指针已停摆,有的却依然能精准地走动。“我区分和衡量它们的唯一标准,是其背后的故事。比如这对梅花牌的情侣定制表,我将它们收藏在这里,主人的爱情故事就不会被遗忘。”皮天然指着一块老旧手表说,“每一个老物件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只要你静下心去感受。”
从一个人的梦到一个镇的事业
2021年,“五岔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皮天然亲自打扫场馆、整理藏品、接待游客。他从未收取门票,也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做过任何宣传。然而,凭着游客们的自发宣传,这里逐渐为人所知,每年有数千人前来参观。
最让皮天然感到高兴的是,这些来参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家长或教师带着孩子和学生,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他的“初心”更加坚定。
随着博物馆名气打开,皮天然只需转手手中一些有价值的老物件就可获利颇丰,也多次有圈内的“藏友”慕名前来洽谈。他收藏的一对木质紫檀宫灯,甚至有人开出了10万元的高价,但他却始终不愿出手,“买进卖出,这是许多人的选择,但当金钱挂钩时,它们就失去了存续‘乡愁’的意义。”
而对于公益事业,皮天然却很“大方”——一所布展“农耕文化”的学校向他取经,他便慷慨借出一系列收藏品。
如今,“五岔民俗博物馆”已被市文化旅游委、市农业农村委联合认定为“乡村旅游示范点”。江津区夏坝镇政府也将其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一部分,挂牌文化馆分馆,将给予资金支持,让它能面向更多群众开放。
58岁的皮天然计划收藏、布展、讲解到80岁,通过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带着历史余温的老物件,展现川渝地区的民俗文化,拾回消失记忆。(新重庆-重庆日报笔者 张莎 实习生 刘源东)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重庆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陈开霞:用真情书写美丽人生
她不仅是城市的“美容师”,工作之余还“爱管闲事”,是群众身边扶老助幼的“热心人”。...(20414)人阅读时间:2024-08-12陈连义:我将无我不负官窑
八朝古都开封,历史文化厚重,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无疑是其中璀璨的明...(26583)人阅读时间:2024-08-09退而不休的马老师:坚守三尺讲台 守护乡
马如松老人在上课(7月30日摄)。新华社笔者 武莹景 摄 早晨七点,大伦镇申扬村退休教师马...(26448)人阅读时间:2024-08-08刘娇:一路生花,把温暖传递下去
“从小到大,我面前的路都是模糊的,但无数温暖的人带我走上了一条光明的路,他们在我身...(30821)人阅读时间:2024-08-07熊会萍:爱洒十米车厢
因为一份执着、一份热爱,她在公交驾驶员岗位上默默耕耘20余年,用真诚和爱心服务乘客;...(32589)人阅读时间: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