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安徽】气壮山河的“皖”美答卷——写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之际

时间:2021-05-28 23:15人气:来源: 安徽日报

本报记者 范克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安徽圆满完成了向党中央、国务院签订的脱贫责任书目标任务,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人民满意、可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

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着力富民增收,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历史,在脚下书写。巍巍大别山,汤汤淮河水,记录着慷慨历程,见证着伟大时刻。

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当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在大湾村与乡亲们话家常、谈发展,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他叮嘱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巧干加实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当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来到“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和蒙洼行蓄洪区,查水情、上庄台,走进扶贫车间,慰问受灾群众,他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越要落实精准要求”。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几年来,安徽全省上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促脱贫,尽心尽力谋发展,江淮大地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高质量答卷

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是个平均海拔800米的高寒山区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高达20.6%,是贫中之贫的“硬骨头”。几年来,大湾人牢记习总书记嘱托,苦干实干,在各方的全力帮扶下,实现了华丽蜕变——青山绿水正变成金山银山,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成为了安徽脱贫攻坚的生动注脚。

“2016年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年收入的时候,我告诉他只有3千多元。如今,我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加上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村里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元收入。”甩掉“贫困帽”,大湾村脱贫户陈泽申精神抖擞。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聚力富民增收,安徽答卷浓墨重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整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787.5元增至目前的13485元,增长1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至目前的11658.53元,增长4.47倍,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在贫困群众的家庭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稳步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这表明通过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广大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数据显示,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占比由2014年的18.3%上升到目前的41.17%,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收入由2013年人均每月717.5元、占比33.7%上升至目前的人均每月2004.15元、占比61.65%。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在皖北地区,在沿淮行蓄洪区,昔日的“贫中之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地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放眼全省,3000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由2013年底的1.76万元增至目前的33.83万元,增长19.2倍,实现村村发展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脱贫的根基稳固牢靠。

聚焦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盛产中药材,以前农村路网滞后,制约产业发展。现如今,一条条产业路、惠民路四通八达,沿着康庄大道中药材等各类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出村进城。“以前连个电瓶车都骑不出来,一亩地的药材光运输费就要1500多块。现在路修好了,节省了很多运输成本。”看着门前新修好的水泥路,中药材种植大户王纪侠满心欢喜。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